上世纪90年代曾发生过一件趣事。
有一位党史工作者采访开国上将叶飞,问,当年新四军有一位叫叶王陶的猛将,在粟裕大将指挥下屡屡打胜仗,怎么现在完全没有这个人的消息了?
叶飞上将愕然。
若不是上了年纪,以叶上将当年的虎威,估计要把这位党史工作者好好批评一顿。
叶王陶哪里是一位猛将,那是当年粟裕手下的三位大将叶飞、王必成、陶勇的并称。
说完趣事聊正题。
一、叶陶王还是叶王陶?
当年在新四军时,叶飞、王必成、陶勇三位,大部分时间是以叶、王、陶的序列出现的,但众所周知的是,1947年初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后,序列却变成了叶、陶、王。
即一纵司令叶飞、四纵司令陶勇、六纵司令王必成。
通常来讲,编制上的序列先后,并不绝对意味着该部队主官能力的高低,但多少也能反映出一些东西,比如部队上下共同的认知、定位。
如果是一支战斗力很弱,主官能力很一般,也没打过多少胜仗的部队,通常不会排在靠前的序列位置。
毕竟对军队来说,序列、番号是荣誉的一部分,军人很在乎这个。
所以我们讲,从新四军的叶王陶到华东野战军的叶陶王,里面肯定发生了一些什么。
我们先大致介绍一下叶飞、陶勇、王必成三位将军的背景。
叶飞出生于1914年,生于菲律宾。叶飞与粟裕打交道时间较早,是闽东游击队出身,没有参加长征,全面抗战爆发后,与其他在江南坚持斗争的游击队一同编入新四军。叶飞在三大虎将中资历稍稍显得根红苗正一些,大体上是中央红军序列的,虽说当时闽东独立师时代中央红军已经长征了。到新四军后最早接受陈毅指挥,后来逐步列入粟裕麾下。从用兵风格上讲,三人之中叶氏最似粟裕,深得粟裕运动战、大兵团作战的精髓。
王必成生于1912年,湖北麻城人。看到这个地名,熟悉军史的朋友们大致就能知到,王必成中将的最早出身是黄麻起义部队,红四方面军干部,在徐帅手下打过仗。长征到达陕北后,到抗大学习,后被分配到新四军工作,开启了在粟裕手下打仗的生涯。
陶勇原名张道庸,生于1913年,安徽霍邱人,也是大别山区的,与王必成同是红四方面军系统。说一个八卦,陶勇于1939年改名为陶勇,取后两字的谐音,勇更符合陶将军的人设,勇猛无伦,三虎将中论勇猛剽悍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。
但有意思的是,陶勇改名之事,竟然有两个说法。《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》注记中饶有兴趣的都记载了,第一种说法是陈毅、粟裕提议,陈毅说改个名字,粟裕则说把姓去掉,叫陶勇。此说是当事人之一粟裕大将在《忆战将陶勇》中回忆的,叶飞、钟期光(曾任新四军一师政治部主任、华野政治部副主任)、王必成等人作旁证。第二种说法是梅嘉生(曾任新四军一师参谋长、华野四纵参谋长,陶勇的重要指挥助手)、惠浴宇(曾任新四军苏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、华野十一纵政治部主任)等人回忆,由陈毅直接改名。
《高级将领传》编写组也确定不了哪个是真,就采用了第一种说法。该系列传记编纂于2003年,当时新四军、老华野和三野高级将领还有一些健在的,比如张震上将(他老人家开国是中将,88年晋升为上将,2015年去世),但此事仍无法确证。
笔者提这个八卦什么意思呢?历史的真相并不是一清二楚、纤毫无误的,很多细节需要多方对比,才能得出更接近真实的结论。一个人的名字尚有这么多曲折,何况评价战将的地位呢?
二、陶勇何时超越王必成?
叶王陶、叶陶王,两种排序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叶飞上将始终稳居首位。
三位虎将首次合体,是在1940年7月。当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,下辖三个纵队,分别是一、二、三纵,叶飞、王必成、陶勇担任司令。组建不久就打了黄桥决战,那时粟裕指挥三个纵队打仗,在使用上基本不分先后。
叶王陶的名气就是黄桥决战打出来的,当时排名就是按序列来的,叶王陶。
但是细观新四军的发展脉络,隐隐约约还是有区别的。一纵叶飞是司令兼政委,三纵陶勇也是司令兼政委。而王必成只任司令,另有政委刘培善。
这是战时一种潜在的规矩。即当一支部队军事主官威望极高、能力极强、没有和他相匹配的政工干部时,就采取司令政委一人兼任的办法,目的就是统一事权,做到快速反应。
四大野战军及晋察冀军区乃至志愿军,彭林陈聂都有过一段或全部司令员兼政委的经历,就是战争时期特殊条件决定的特殊体制,基本上反映的是兼任者的威望和能力。
再往后,三个纵队改为新四军一师的三个旅后,王必成、陶勇都配了政委,独有叶飞始终兼任。更不要说后来叶飞还给粟裕当了副师长,实力稳稳超出王、陶一头。
再后来呢,叶飞当了华野一纵司令,1949年初华野整编为三野,叶飞出任四大兵团司令之一,与陈士榘、王建安、宋时轮并驾齐驱。80年代一度做到海军政委和司令员。陶勇的最高成就是海军副司令员。
接下来就看看陶勇何时后来居上,从好哥仨的老三,反超到老二。
我们遍观新四军战史,陶勇的建制序列和职务一直没有超越王必成,关键的转折发生在1946年5月。当时新成立的华中野战军下有五个主力纵队,分别是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纵。王必成任六纵司令,陶勇任八纵司令。叶飞当时已经北上划入山野序列了,不在这五个纵队之中。
但到6月,华中野战军按照国共整军协议(当年2月签订),把两个较强的纵队改成了师,这一方面也是向山野对齐,山野主力都是师。哪两个纵队呢?王必成六纵、陶勇八纵。
但整编后令人意外的是,陶勇八纵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,王必成纵队改编为六师。粟裕自兼一师师长,谭震林任六师师长,陶勇是一师副师长,王必成是六师副师长。
又过了半年,就是著名的华野成军,华中的几支部队都改编为华野主力纵队,陶勇顺理成章地担任华野四纵司令,王必成则任六纵司令。前面几个纵队司令都是老资格,一纵叶飞,二纵韦国清,三纵何以祥(陈老总袖子里的小老虎)。
叶王陶就此变成了叶陶王……
到底是什么原因,引发了这样的变化呢?
三、反超于无形之中
陶勇勇猛能打,必定是主要原因。但王必成也不弱,客观地讲,笔者感觉也就是在伯仲之间,没有十分明显的差距。否则当年不会齐名于世。
在这个前提下讨论,就得往深里看一层。只从新四军、华东野战军的建制序列沿革表面看,找不到实在具体的证据。
笔者反复对比王必成、陶勇二将军的传记,也没有明显的区别,敌后抗战、黄桥决战、苏中七战、转战苏北、莱芜、孟良崮等等,基本经历相同。
后来在哪里找到间接原因呢?《粟裕文选》。
这套书的宝贵价值,笔者认为甚至高于《粟裕传》和《粟裕回忆录》。
一来,这是当年作战的第一手文书、电报、讲话,没有后来回忆时顾及谁的感受而言有深浅显隐,主打一个真实、客观。
二来,回忆录和本传多是记叙事情的结过、概要,文选中列入的电报,很多都具体到了战役指挥的细节。
正是这些细节,为我们揭开了当时王陶二将作战中很难察觉的区别。
第一个点是苏中七战。
粟裕部署首战泰宣战斗时,主力分别是一师和六师,也就是陶、王两师。对这两个师的使用,粟裕是有区别的。
下图是《粟裕文选》所载《宣泰战斗部署》
王必成主打泰兴,以其为饵,吸引敌来援,主旨要打援敌。而以陶勇一师为主力,打援敌。粟裕在解放战争大部分时间主要军事思路是围城打援、运动战歼敌,打援是重点。粟裕采取的是先发制人,令陶勇率部直接奔袭八十三师的出发地宣家堡,灭掉李天霞整编八十三师的两个团,毛主席亲自来电询问是否打的真是八十三师,盖因此师系抗战主力,原来的一百军,让日寇都吃过苦头。
对比其他传记所载宣泰战斗战果,陶勇全部歼灭目标,王必成只打掉泰兴大部,没有实现全歼。
1946年8月13日李堡战斗结束后,粟裕召开大会检讨总结作战情况,指出泰兴战斗的不足。说有的部队轻敌,延迟了主力东移的时间,不能及时部置好打援部队。若不是敌人因泰兴之战惊慌,泰兴极有可能打不好。
说的就是王必成六师。
当然不是说王师打的不好,而是在粟裕极高的军事水平和眼界来看,达不到他的要求。
陶勇一师则没有这个问题。
这是一重原因。
另一重原因是第二次涟水战役。
第一次涟水之战我军惨胜,第二次涟水之战张灵甫七十四师惨胜,涟水城亦告易手。
单从一城一地之得失,不是无关大局吗?为什么说二战涟水对王必成有影响呢?王必成临场指挥固然有问题,但问题绝不出在战术端,而是通过战术层面反映的战略问题。
笔者起初想在《粟裕文选》中找到粟裕对第二次涟水战役的具体检讨,没找到,因那时粟裕忙于和山野争论到底北上还是南下。
而在涟水之战粟裕和山野、中央军委讨论到底保苏中还是撤山东的来往电报中,观察出粟裕对王必成失涟水的微妙态度。
因为电报数量极多,就不一一细引了,只说大概。
粟裕主张保苏中,反复陈说苏中的重要性。他说两淮失守后华中危急,自第一次涟水之战后始告稳定。(见1946年12月6日粟裕向军委及陈黎张电报)。可见粟裕之心态,第一次涟水战役,实是粟裕坚守华中不欲北撤的重要一役,涟水城在他心目中即是止跌回稳的重要战役支点。
此战之后,粟裕打算以主力再度南下,击退国军的进攻,就算苏中夺不回来,起码要保住苏北。
同在此电报,粟裕对王必成六师提出批评,涟南战斗中,六师轻易放弃钦工阵地,使涟水再受威胁。
怎么看待粟裕的这个批评呢?
涟水战役后,仍是敌强我弱、敌众我寡的基本面。保卫涟水很不好保,必须以十分精准的战术行动、极其高明的战役指挥,才能保卫好。从大的局面来看,王师能打到这个程度也算不错了。但不错与完美,无疑还有较大差别。
粟裕反复强调,两淮失守后,盐阜涟沭四城是最后根本,任何一城都不能丢。结果就在陶勇率一师南下到盐城打击国军时,涟水丢了。粟裕的心情可想而知。
粟裕让陶勇一师出盐城以南作战,令其单独作战。而六师与二纵(即韦国清纵队)、七纵一同采取守势,亦可见两师战斗力的差距。
我们回过头来看,1946年6月陶勇建制序列反居王必成之前,或许还有一重可能是粟裕想把较弱的纵队编到自己手下亲自带,相对强一点的六纵给谭震林带,实现强弱搭配、战力均衡。就像1947年七月分兵后,叶飞、陶勇两纵出去独立作战,这是粟裕对他们的信任,如同对陈士榘唐亮、许世友谭震林一样信任。而六纵被粟裕带在身边,或可同此一理。
也有可能是笔者枉自揣测。姑作一说存之。
到了1947年春的莱芜战役,一四六诸纵都参加了,战后检讨时,粟裕再次点了六纵的名,说六纵强攻口镇不下,导致野司的指挥意图险些发生改变,若不是国军也错进错出给我们提供新的机会,莱芜战役的结果有可能小很多。
一次攻坚不行是偶然,两次也可解释为多种因素,但连续多次还这样,就只能从战斗力本身找问题了。粟裕眼光敏锐,叶陶王之排序变动,岂是出自轻易?
以上都是纯军事分析,不涉及对开国将帅们任何不敬。
一四六、叶陶王都是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功勋部队、功勋之臣,再次向革命元勋们致敬!
参考文献:
《粟裕文选》
《粟裕传》
《粟裕回忆录》
《新四军文献》
《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》卷14《王必成传》、卷34《陶勇传》
《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》
《第三野战军战史》
《王必成中将》